胚芽故事●「豆腐花…」「三蚊斤菜心」重塑90年代聲音 木頭車收納黃大仙故事
- Iris LO
- 2021年3月1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3年9月4日
2021.03.14
在龍徑道,Paddy Ng和Garfield Chan緩慢地推着一輛木頭車穿越在街市之間,沿途一個豬肉檔中切肉砍骨的大刀聲、𠝹刀𠝹開發泡膠的摩擦聲、以至「10蚊斤豬肉」、「三蚊斤菜心」的叫賣聲,都盡收在木頭車上的收音咪當中。這些看似平凡的聲音,就是他們計劃製造廣播劇的「原材料」。
Paddy和Garfield是「聲音陪迴:跟機聽故事」的統籌人之一,小木頭車其實是一架聲音故事車,上面主要裝有三支咪高峯及一個耳筒,12月一連五日曾在黃大仙區各地,分別停泊在黃大仙、彩虹、慈雲山、樂富及新蒲崗,收集各區的街坊故事及環境聲,這五個地方,就成為單車組織「軸物行者」舉辦的「聲音陪迴:跟機聽故事」五個廣播劇的主要背景。
廣播劇的靈感雖取材自聲音故事車,以及舉辦團隊所收集到的民間故事,卻不能轉換成廣播劇,而是透過團體各員組成及創作出一個個有相連的完整故事,並與街坊合作錄製廣播劇,最後在區內的小店播出,以聲音訴說當區的故事。
「區報時限性及資訊性較重,但我希望聲音小說所記錄的事,在30年後都可讓街坊、甚至是遊客以它遊歷黃大仙區,了解當區歷史。」
2019年全港18區出現不少「區報」,以文字載有各區歷史及故事,性質貌似與聲音紀錄類同,但軸物行者創辦人Paddy卻指其實不然,「區報時限性及資訊性較重,但我希望聲音小說所記錄的事,在30年後都可讓街坊、甚至是遊客以它遊歷黃大仙區,了解當區歷史。」
彩虹邨是廣播劇其中一個重要背景,故事情景設定於1992年,由兩位女中學生在彩虹邨生活的點滴開始,Paddy指,故事設定於九十年代,是因為彩虹邨的聲音,可以代表當區九十年代的面貌。彩虹邨是1962年開邨的公營房屋,樓齡超過59年,至今尚未進行過大型重建工程,故屋邨內古樹上千鳥群叫的盛況、辦館店長與街坊在交易中夾雜寒暄的過程、文具舖外八十年代開始流行的「YES卡機」扭動的聲音,至今依然存在。
Paddy當初選擇記錄黃大仙區的故事,是源於自己對黃大仙區的情意結,「其實我曾經在黃大仙區住了30多年,由小時候住在舊橫頭磡邨,到黃大仙上邨,至重建後的橫頭磡邨。」Paddy每次都因重建搬遷,但每次都選擇繼續在當區生活,「其他街坊都是這樣,可能他們也很喜歡這區,更甚的是我們都習慣了這一區的生活。」
「伯伯就會擔着兩個擔挑,逐層大叫『豆腐花,豆腐花。』」
對長大後的Paddy而言,一些聲音正正代表了他的童年,例如黃大仙上邨曾有豆腐花伯伯的叫賣聲,「當時每幢大廈都沒有閘門,伯伯就會擔着兩個擔挑,逐層大叫『豆腐花,豆腐花。』當時我住低層,知道很快就會到我們那層,所以我和妹妹就會拿着媽媽留給我們的幾蚊雞和兩個碗,到伯伯面前買豆腐花。」現時這些獨特的叫賣聲不再,當時的聲音不能經過檔案留存,今次Paddy主導計劃,就希望留住現有的聲音和故事,以聲音庫存留起街坊們的回憶。
區議會撥款或成絕響
今次計劃得到黃大仙區區議會贊助,撥款金額為27.5萬元,是同期遞交申請的社區參與計劃中,獲得金額最高的一項。不過,其他七項社區參與計劃都屬音樂會、同樂日等一天活動,與廣播劇需要數月才可以完成的社區故事記錄計劃不同。Paddy指當初申請的金額也較緊絀,到了計劃尾聲,他們團隊的總開支約37萬元,比申請金額高出約10萬元。
被問及日後會否繼續向區議會申請撥款,以廣播劇模式記錄社區故事,Paddy就表示歡迎,亦希望可以到其他區議會申請撥款,製作各區的廣播劇。不過到目前為止,黃大仙區的聲音故事計劃只屬單次性質,他們暫未有時間再到其他地區籌備,負責人Garfield指,今次的計劃可能是「可一不可再」,形容在計劃完成後,申請資助時可能又會有另一場角力。
政府向立法會提交《2021年公職(參選及任職)(雜項修訂)條例草案》,建議區議員均須宣誓,條例將會列明,如因宣誓被裁定無效、違反誓言,或不符合「擁護《基本法》、效忠香港特區」的法定要求和條件,區議員會被取消就任資格,五年內不得參選。
今年1月,多名建制派區議員與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會晤,徐英偉表示同意研究是否成立監察會,以在修例後監察議員有否違誓,並決定將現由區議會決定,是否撥款舉行的地區活動,改為政府自行撥款。
採訪:盧巧霖
攝影:尹彥翹、倫星揚
現已刊登于《蘋果日報》〈果籽〉之胚芽故事:https://hk.appledaily.com/special/20210314/UBWI7OQQX5DKFPQXMWLOHJG7GU/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