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胚芽故事●不求完美 拒拍示威 靚相靠撞彩「街拍是失敗的藝術」

  • Iris LO
  • 2021年2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23年9月4日

2021.02.05



大樹爆炸頭、間條撞間條、𢲷頭問號……你心目中有畫面嗎?這些都是黃建榮(Edas)的作品,他是業餘街拍攝影師,初學習攝影時,也曾醉心研究森山大道與何藩的大師級作品,但近年拿起相機時,決定放下所有啟蒙與執念。回歸自我,街拍照不只諧趣,也不只煽情,而是結合具象與抽象的協調與和諧。


土生土長香港人Edas,曾到瑞典工作十一年,八年前,覺得從事程式編碼的工作太着重邏輯思考,他希望公餘時得到暫時解脫,所以學習攝影,另拓創作空間。二〇一四年回流香港,他在大街小巷看到各種有趣的景象,開始沉迷街拍,「當時在瑞典的照片比香港的簡潔,還在想,回到香港後就好難再拍到類似影像。真正到了香港,雖然覺得環境較雜亂,但變化很大,就嘗試甚麼都拍。」


「畢竟森山大道也只有『一條大道』,不會有另一條,我就算模仿得多像樣,也沒有意思。」

初學攝影的Edas,也喜愛研究著名攝影師的風格和構圖,包括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、美籍華人攝影師何藩等。但看得多各人風格後,卻越來越不清「美」的標準,「我開始不知道甚麼是好,甚麼叫不好。」他近年摒棄參考所有大師傑作的想法,甚至不敢再看其他街拍攝影師的作品,「看了就會不其然地抄,畢竟森山大道也只有『一條大道』,不會有另一條,我就算模仿得多像樣,也沒有意思。」


Edas曾獲多項國際街頭攝影殊榮,包括二〇一八年意大利「阿爾蓋羅街頭攝影比賽」優異獎、二〇一七年比利時「布魯塞爾街頭攝影節」單張組別獎及二〇一六年「LensCulture街頭攝影比賽」評審特選獎等,並在二〇一九年推出個人相集《RE-FORM》。他的照片近兩年開始在香港媒體流傳,現時個人IG網頁「edaswong」粉絲人數近二萬七千人。

除了平日工作午膳時間,Edas會在星期六、日到街上逛逛,街拍時常去的油尖旺、中環,也是他生活日常,他不會特別去一些與自己生活沒有關係的地方拍攝,「我平時和太太都會到油尖旺食飯、逛街,現在因為疫症,較少到那邊,就會在假日到中環、銅鑼灣走走,所以我的創作,都是源於生活的。」


在街頭拍照,Edas不會刻意想構圖,而是將一部事先調校好快門、光圈、白平衡的小相機擱在腰間,漫無目的地走,「有六成的照片是看到一個景象後出現想法,就嘗試等待合適的人出現;剩下四成就是覺得眼前的一瞬間很有感覺,就隨意拍下。」

八年間的街拍歷程,令Edas嘗試過不同的拍攝方法,他曾在家中的陽台等了三個月,就是為了等對面屋有一個人出現在一道陽光下;也曾在中環為了拍出一個人和商場橫間裝飾的關係,刻意等待一個穿橫間上衣的女士自餐廳用膳後出來。這些對創作的堅持,於Edas而言也是一種執念。「當時會想影多幾張相,希望能夠等到最好、最滿意的相,但最終等了大半日都拍不到好的相片;也試過拍了很多不同角度的相後,還是發現第一張最滿意。」


「我不太會給予他們太多想像的空間,要反思的相片都會重感覺的,而感覺是要營造出來的。」

這些年的經驗令Edas領悟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意念——清空。從前執着於照片的美學,想過為求提升技術而換新相機,對各個牌子、各部相機型號的特色,他都可以娓娓道來;但如今的他所斟酌的,早已不止於此,因為他已學會放下執着,「街拍是失敗的藝術,如果太過完美主義,跟本不適合玩街拍。」Edas認為,好的街拍,其實都是「撞彩」拍到理想的一刻而已。街拍在Edas眼中有如禪修的感覺,「每次我影相時,都不需要思考日常的瑣碎事,感覺紓壓。」這亦造就他有部份相片的風格更簡單、直接,「在網絡上能夠用十秒得到網民的留意,就已經很好了。我不太會給予他們太多想像的空間,要反思的相片都會重感覺的,而感覺是要營造出來的。」


他的街拍着重想像,雖然題材不定,不過Edas堅持不會拍示威場面,「那時候參與一百萬、二百萬人遊行,我看到很多人舉機拍照,但我沒有,因為我不希望和記者的身份重叠。」他認為遊行實錄是記者的本份,「我是玩街拍的,我不希望以運動的場面去做創作。」


Edas的作品風格比較抽象,但他提及有時候觀眾也會覺得某些相會有些政治意味,他形容自己街拍風格偏向超自然(surreal),「其實那張相本來是沒有特別的意思,視乎你如何去看這張相、這件事。」他指反送中運動開始至疫症爆發初期,是他創作的低潮期,「那時我的創作總是不到位,好像五感斷掉,甚麼都感覺不到。」當時他選擇暫時放下相機,看一下工具書、現代風格的畫,給予自己一段清靜、吸收其他創作官感的空間。「其實我想畫畫,但真的不懂畫。」但他愛看畫的原因是因為畫的創作空間自由、個人化,也可以完全忠於自己感覺,「攝影可以抽象,但始終離不開具象。」不過他形容,看畫所給予他的想像,對他創作都是一種啟發。直至上年底,Edas才重拾相機。


回顧自己的照片,不時覺得只是反映當刻的生活和心情,「有時會moody啲,有時會搞笑、無厘頭啲。」那張「樹木爆炸頭」的相片,就是他和朋友當天討論過有關樹木的話題,下午街拍時就先留意樹木,「所以沒有說一向留意甚麼較多,創作等於一個人的思想、性格、生活習慣。」


採訪:盧巧霖

攝影:陳濤

現已刊登于《蘋果日報》之胚芽故事 :https://hk.appledaily.com/special/20210206/X3CBSZKAWNB4RMNSAWTDHECT7I/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長洲隱世吹糖人:重繫人情的失傳糖塑

2023.5.11 長洲東邊路──一條人人捧着芒果糯米糍,大粒魚蛋汁橫飛,不時有卡車駛過的熱鬧大街中,有一間鐵皮蓋頂,鐵閘色彩繽粉,寫着「糖人」的小舖屹立於街角中。小舖雖然已開業超過10年,卻連長洲人都未必看過小店的廬山真面目,而這位神出鬼沒的店主所賣的,其實是一門碩果僅存...

 
 
 
尋覓水晶球的恬靜

2022.10.21 單輪車、扯鈴及七彩圓球都是一般人聽「雜技」就會聯想到的表演項目,任職近10年的雜技表演者曾憲洺(Navy),精通拋球、拋樽、八字環等雜耍技巧,卻始終沉醉於一個透明的雜技球。沒有色彩,沒有眼花撩亂的拋接技巧,水晶球卻散發着一種神秘的懾人魔力,深深吸引他和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_Post

©2021 by HK Journalist Iris LO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